Si(100)表面二聚體翻轉觸發的自發鏈式反應

2013-02-19 王晨光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

Si(100)表面二聚體翻轉觸發的自發鏈式反應

王晨光1,黃愷2,季威1

1 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北京 100872,中國

2 Lash Miller Chemical Laboratorie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Institute of Opt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Toronto, 80 St. George Street, Toronto, Ontario, M5S 3H6 Canada

  摘要:在過去的一二十年間,人們研究了大量金屬和絕緣體表面的自組裝分子納米結構,希望為電子器件的自下而上組裝提供新思路。然而,從與現有工藝兼容的角度出發,工業界更希望可以直接在半導體Si(100)表面上自組裝生長納米結構。由于Si 表面存在大量懸掛鍵,化學性質活潑,在其表面進行自組裝生長納米結構是較為困難的。2008 年Polanyi等人提出了一種新方法[1],即引入保護基團,由較弱的化學相互作用進行自組裝,再通過局域解離吸附反應構筑分子納米結構。隨后,他們展示了在Si(100)-MeCl 體系通過自發解離吸附反應構筑納米電線的方法[2],并初步采用Si(100)-MeBr 為原型研究了這一反應的機理[3] 。

  最近的研究發現[5],之前對于該反應機理的理解還不夠全面。研究發現,Si(100)表面的二聚體翻轉對解離吸附反應勢壘有本質影響。計算得到的Si(100)-c(4x2)表面的二聚體翻轉能量在0.09-0.23 eV 之間,與實驗值0.136±0.11 eV 相符[4]。當Si 表面為c(4x2)構型時,MeBr 的解離吸附反應勢壘為0.48 eV;而當與MeBr 相鄰的二聚體翻轉之后,MeBr的解離吸附反應勢壘降低至0.23 eV,且從Si(100)-p(2x2)-MeBr 出發的反應勢壘僅為0.09eV。

  上述結果表明,Si(100)表面的二聚體翻轉在小分子解離吸附反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觸發其自發鏈式反應,對理解類似反應機理提供了參考,解決了之前理論和實驗結果存在偏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 Guo, W. Ji, John C. Polanyi, J. Yang, ACS NANO 2, pp. 699-706 (2008).

  [2] T. B. Lim, John C. Polanyi, H. Guo, W. Ji, Nature Chemistry 3, pp. 85-89 (2010).

  [3] T. B. Lim, I. R. McNab, John C. Polanyi, H. Guo, W. Ji, J. Am. Chem. Soc. 133 , pp. 11534-11539 (2011).

  [4] K. Hata, Y. Sainoo, H. Shigekawa, Phys. Rev. Lett. 86, pp. 3084-3087 (2001).

  [5] C.-G. Wang, K. Huang, W. Ji, un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