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常用的汽蝕診斷識別方法
汽蝕是泵性能和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尋找適當的汽蝕診斷識別方法,成為控制汽蝕研究的重點。國內外研究成果豐富, 可以歸納為:
流量一揚程法又稱能量法
當汽蝕發生時, 特性曲線急劇下降。通常在離心泵汽蝕特性曲線上取揚程曲線急劇變化階段中揚程下降的點作為離心泵汽蝕發生的臨界點。但是應當說明的是, 在泵發生汽蝕的初始階段,特性曲線變化很不明顯泵的特性曲線發生明顯變化時,汽蝕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所以, 用能量法診斷離心泵汽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初始階段的汽蝕無法診斷。但是,由于該方法簡便易行,目前仍為許多廠礦企業所采用。
噪聲法
水泵汽蝕時會產生噪聲,一些研究人員利用聲壓傳感器作探頭,置于距離泵體一定距離的位置上,當泵內汽蝕發展到強烈階段時,汽泡破滅時的噪聲通過泵體,傳到泵外,傳感器拾取信號,并對其進行噪聲頻譜分析,判斷是否已經汽蝕。文獻口利用可聽部分聲信號對水泵汽蝕故障進行了診斷。
振動法
利用加速度計作為探頭,將其固定于泵殼或泵軸上,采集泵內的振動信號,把由電機、離心泵、風扇等引起的振動視為背景振動信號,由汽泡破裂引起的振動信號作為汽蝕故障信號,并對其進行后處理包括頻潛分析、倒頻譜分析、小波分析等,從而判別泵內是否發生汽蝕。
壓力脈動法
汽蝕發生時離心泵內流場的壓力脈動與正常工作時有顯著的不同,因此可通過對泵進、出口壓力進行動態測試和頻譜分析判斷是否發生汽蝕。文獻閱對離心泵進口壓力進行了測試和頻譜分析,弄清了汽蝕脈動頻率的出現范圍,找到了可以用于監測早期汽蝕故障的脈動頻率,并確立了該脈動頻率下脈動幅值和汽蝕余量的對應關系。
電測法
基本原理是液體在汽蝕發生前是均勻導電體,汽蝕發生后,液體中有汽泡產生,液流中的非導電“ 粒子” 濃度增加,液流電阻增大。隨著汽蝕程度加劇,產生的氣泡就越多,液流中非導電“ 粒子” 的濃度就越大,從而液流的電阻就越大。因此,可以通過測量液流電阻判斷液流中是否發生汽蝕。
圖像法
圖像法借助可視化實驗裝置和高速攝影儀器對離心泵內部汽蝕空泡的產生和發展情況進行觀測,以判斷離心泵內是否發生汽蝕以及汽蝕發展的嚴重程度。這種方法直觀,并能很好的進行實時監控,但是由于這種方法需要在泵內安裝攝像裝置和照明裝置,一般常用于大型的流體機械中。另外由于這些裝置一般都安裝在水泵的固定件上,而汽蝕發生在高速旋轉的葉輪流道里,這就對流體介質的清潔程度、攝像裝置以及后序處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